24小时投资热线

15911039691

伦敦如何成为全球首座国家公园城市?

2021年08月05日
01
隐秘的国家公园城市
从绿环到公园系统
2019年,伦敦成为全球第一座国家公园城市。同年,作为建设标准的《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宪章》颁布,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公园城市评选也在同步展开。不过,当时有舆论认为,这是伦敦通过新概念,营销城市而已。


▲ 伦敦西北部大型公园绿地


▲ 伦敦南岸城市绿地已成为城市旅游新名片
次年,《伦敦规划》展露出伦敦「绿色治城」的决心:「环境战略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心,除国家公园城市改善计划,零碳城市、韧性城市等绿色城市打造计划均囊括其中。


▲ 伦敦内城区的Plover Way滨水生态住宅
伦敦之所以能推动环境战略实施,离不开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的公园系统:上世纪40年代大伦敦规划的「绿环」规划之后,伦敦绿色空间一步步向内延伸,逐渐建立起由「绿网」、「绿楔」、「绿斑」组成的公园网络。


▲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,现如今的伦敦「绿环」并非连绵不断的绿带,而是混杂着公园、农地、城镇的绿廊这些绿色空间并非连绵不断,而是混合着众多城市功能,且功能定义已从空间的绿色,转向强调经济、社会属性的空间作用。


▲ 伦敦下利亚山谷绿带与沿线的科技园区结合,成为休闲配套
不得不提的是,这些绿色空间在城市中的占比只有30%多,分布也极为不均匀(主要集中在外围绿环)。
伦敦是如何成为国家公园城市的呢?


▲ 伦敦公园系统示意图
绿环,限定城市边界
(19世纪末—20世纪50年代)
19世纪末,埃比尼泽·霍华德的「田园城市」*概念,让欧洲重新审视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。二战后,众多城市在重建过程中,引入并实践了田园城市理念。
*田园城市:借助田地或花园的空间围合,平衡住宅、工业和农业区域比例的一种新型城市模式。借助这种绿环结构,解决工业革命时代,令人头疼的大城市病。


▲ 田园城市模式图(来源:Wikipedia)
伦敦是先行者之一,《1944大伦敦规划》中提出通过绿环控制城市规模,防止郊区小城镇被吞并,承接城市分散的功能。
▲ 《1944 大伦敦规划》中的绿环(来源:flickr)
1952年,城镇发展法案通过,绿环外围将建设8座新城,接纳伦敦外迁的制造业和产业人口。如哈罗新城承接食品加工,克劳利承接机械制造等,这些城市人口保持在5—10万人之间。
▲ 哈罗新城城市中心
绿环,「致使」内城衰落
(20世纪50年代—20世纪70年代)
随着城市的再次繁荣,空间又变得拥挤不堪。1969年,绿环外开始建设3座第三代新城,它们不再是承接功能疏散的卫星新城,而是功能完善、独立运行的「反磁力中心」,与伦敦内城的关系,从配合变为竞争。如新城米尔顿凯恩斯,聚集着内城迁来的企业总部,还是英国最有活力的初创公司聚集地之一。


▲ 米尔顿凯恩斯俯瞰(拍摄于城市展览馆)
不久后,制造业大衰退时代来临,伦敦内城失业率居高不下,「空心化」严重(1951—1981年,城市人口减少150多万)。短短几年间,绿环成为人们前往新城找工作与通勤的障碍,绿环的发展就此停止。
▲ 伦敦内城爆发的失业潮
公园系统,边治理边发展
(20世纪70年代至今)
1977年,《内城地区法》颁布,伦敦发展重心重新回归内城。城市产业正逐步转向金融、文化、旅游等为主导的三产,环境成为城市越发重要的竞争力。1990年代,「绿色战略报告」颁布,内城区通过「绿链模式」挖掘路网、水网的空间新价值。
▲ 「绿链模式」下的河道沿线改造
2000年初,「100个公共空间计划」则依靠公共空间改造,为城市制造「新空间」。2004年,《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》将绿环、绿链、公共空间纳入整体环境规划之中,视为伦敦作为全球化城市的竞争力。
之后的「绿楔」战略,逐渐融入伦敦5条产业走廊,成为拯救绿环外围日渐「衰落」新城的绿色动脉。
▲ 绿楔成为大伦敦5条产业走廊的一部分
就这样,不断进化的公园系统,成为建设国家公园城市、绿色城市等城市新发展目标的骨架。
02
绿链,从公共空间到活力网络
公共网络功能化
MEASURE THE WORLD
绿链是伦敦内城
在缺少公共空间的情境下,
快速改善城市环境的「应急措施」,
核心是整合可用的空间资源,
提升绿环与内城的连接性、可达性。
▲ 「绿链模式」下的摄政运河沿线改造
基础完善、用地可控的路网、水网
优先成为重点开发区域,
到1990年代末,绿链的建设基本成型。
不过,绿链并没有沿着功能单一的绿色空间方向开发,
而是与众多城市功能相结合,
如休闲游憩、文化展示等,形成多彩活力网络,
成为城市休闲经济中的一员。
①. 水网即市井生活区
伦敦内城的运河纵横交错,
运河生活也曾经是伦敦文化的一部分,
但随着城市化的建设几近消失。
在滨水绿链的打造中,
重点是激活滨水空间的复合功能,
还原具有伦敦特色的滨水生活区,
激活一张有活力的水网。
▲ 摄政运河
例如摄政运河连通了26个城市公园,
沿线13处历史船闸区域经过改造融入了
商业、餐饮及创意办公等新功能。
有历史、有环境、有功能,
这些滨水空间成为现代大都市里,
闹中取静的生活原乡。
▲ 摄政运河改造区全长14公里,分为多个主题区,成为市民休闲中心
环境成为「生产力」
进入新世纪,
摄政运河中段的国王十字片区
通过更新成为创新产业区。
▲ 摄政运河中段的国王十字创新区
运河沿岸的改造,不只是滨水绿地,
更是融合亲水平台、休闲功能的立体游憩空间,
为的是更好服务喜爱随处交流的创新人群,
提升创新区的空间「软实力」。


▲ 河岸成为科技人才的交流聚集区
②. 路网即主题旅游区
在绿环的空间限制作用下,
内城形成紧凑的空间结构,
发展出窄而密的交通网络,
这也意味着道路沿线
大幅度的绿地改造、植树难以实现,
即便实现,还可能会降低道路的通勤效率。

本文为盛金石英国地产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;已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。